连续长下坡路段交通安全事故主要有几个特征:坡度越大,坡长越长,事故数越多;事故多发生在连续长下坡下半段(坡中、坡底段);事故形态多为碰撞和翻车;事故多发生在凌晨1点到7点;载重货车比例越高,事故数越多;交通量越大,事故数越多;由天气引发的交通事故比例较高。因此,试验路段要求事故与管理需求,对连续长下坡路段安全通行能力提升路段进行分类,坡前上游路段进行货车车况检查、轮胎温度检查;坡顶起始路段设立速度管理标志、区间测速(开始)和电子警察(限速、车道管理);坡中路段设立速度管理标志和电子警察(限速、车道管理);坡底路段设立速度管理标志、区间测速(结束)和电子警察(限速、车道管理)。
应用的主要关键技术:其主要原理为通过增设各类感知设备,精确检测车辆的异常状态,并通过平台算法给予快速的信息诱导和“预警”信息一路三方联动,加强交通管制与物理措施,减少异常车辆的几率。
设备主要有:预警可变情报板、货车状态检查管理系统、车端信息服务、气象检测器、雾灯(示廓灯)避险车道监控系统、超速抓拍系统(点速)、交通流感知、货车自动安全预警系统、智能护栏系统、交通事件检测系统、超速抓拍系统(区间测速)、压电减速系统、应急预警管控系统等。
(高速公路隧道群交通安全智能场景设计,需要对隧道群交通安全运行环境的综合优化,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,减轻事故的严重程度,需要从主体结构、交通工程设施、隧道进出口及周边环境、机电系统、应急救援体系等方面,对隧道群进行安全综合场景应用设计。从隧道运营安全能力提升角度分析,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隧道设施设置和机电系统改进,搭建智能管控平台和设备,实现隧道重点路段运行状态和安全风险的精准管控。
应用的主要关键技术:主要通过长大隧道设施数字化、图像化、设备的IP化、控制设备国产化,实现安全设施升级,增加人、车、路、环境的检测设施,丰富隧道环境、道路的感知能力,并通过数字化平台建立隧道综合管控平台,对接区域、省级平台和安全管理平台,加强“一路三方”信息联动,提高隧道通行的预警能力与处置能力。应用的主要设备:超限检测设备、视频分析系统、智能照明管理系统、智能护栏系统、智能巡检机器人、隧道设施数字化图像化、车端信息服务平台、隧道综合管控系统等。
结合交通运输部关于桥梁专项升级的各项要求,针对本路段桥梁与隧道连续的特征,增设桥梁结构监测、桥面状态、道路环境、气象检测等监测设备,进一步完善道路运行采集体系,并通过AI算法预警预测道路运行风险,改善桥隧连续段的抗滑能力和自动处置能力,增设道路与预警信息标志,提高与驾驶员信息互动能力与养护人员事件处置能力。
应用的关键技术:通过前端的感知丰富连续桥隧段的道路、环境与车辆的实时状态,并通过视频分析、结构数据和气象分析提高运行预测、预警与预判能力。
布设的主要设备:综合环境检测系统、自动除冰设备、雾灯诱导系统、桥梁健康检测设备等,主要完成多源数据采集与综合预警平台的建立。在充分利旧的前提下,将试点区域(包括影响区、上下游、长下坡、隧道群、桥隧连接段)视为一个整体,对综合信息系统进行统一规划、建设、管理。加强与相邻路段的互联互通,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,特别通过影响区实现截流、分流和信息的提前预告;实现与上级管理部门的互联互通,实时上传交通状态、交通事件、交通事故信息,接收上级部门的调度指挥;实现与交通管理部门的互联互通,尤其是在超速抓拍、超车抓拍、违停抓拍等方面,与公安交管共建共管,通过交警执法提高系统的效果;在应急救援方面,通过与公安交管、路政和地方政府的协同指挥调度,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。通过研究宜恩高速公路长阳段的长下坡、隧道群和桥梁段的风险因素、安全评估等级,并根据其影响因素,制定智能场景应用策略,增设信息采集、传感设备、控制设备、显示设备,完善路端、车辆信息交互,逐步通过交通工程、信息化工程建立长下坡、隧道群、桥梁段的智能化管控模型,实现交通事件发现及处理的全流程管控,重点路段车辆全域跟踪,实现道路安全驾驶,改善交通环境,减少交通事故,从而达到山区智慧高速建设的雏形,可以通过测试与应用逐步向智慧高速路网进行平滑过渡。
五